首页/ 专题专栏 / 正文
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50年持续治沙造林

绿色“接力” 改天换地

来源:榆阳区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3-08-28 16:37 浏览次数:


1974年,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青年听从党的号召,在风沙肆虐的补浪河大水湾黑风口开启了治沙造林的艰难征程。近50年来,姑娘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跟着一代学、一茬续着一茬做,终于将昔日的荒漠变成了林带成网、田地成方、渠系配套、粮食自给、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新绿洲。

“这支军号自1976年就来到治沙连,治沙姑娘们起床、吃饭、出工、收工都要吹号,荒凉的沙漠里有了军号声的点缀变得格外神圣和庄严。在这片荒漠上,她们每天与风沙作斗争、与饥饿作斗争。”近日,在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的一处展台前,讲解员常璇向参加军旅研学的学生讲述那段用青春和血汗铸就绿色丰碑的珍贵岁月。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补浪河80%以上的土地都是荒漠。为响应党中央“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1974年5月14日,补浪河公社党委决定成立一支女子治沙突击队,这就是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补浪河公社长城姑娘治沙连,54个姑娘被分为2个排7个班。“洒尽浑身千滴汗,走进沙漠战恶狼”,姑娘们自此开启了治沙造林的艰难征程,不仅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治沙的好办法,也将治沙的接力棒一代代传递下去。

“我们在老民兵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经验。比如挖排碱沟可以降低土壤的碱性,提高树苗的成活率。还有搭网格障壁,就是利用麦秸秆搭建一个个菱形的网格,在网格里植树造林,这是治沙造林的创新举措,在榆林地区甚至全国进行了推广。”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副政治指导员郑宏利说。

队伍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誓把黄沙变绿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治沙精神薪火相传。今年3月,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迎来了新民兵入队及全连全建制重建,54名新一代女民兵来到了这里。曾是补浪河乡政府宣传专干的高艺玲接任第十五任连长,她和新民兵一起开展讲解、林木管护、大棚管理、植树劳动、军事训练等工作,致力于将治沙连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作为新一代的治沙人,我们要学习好新时代的治沙精神,讲好治沙的故事,让治沙精神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目前,我们主要通过植树造林、园林管护、防火宣传、封山禁牧宣传等工作,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治沙连的保护环境当中,我们将扛起治沙连这面旗帜,在新时代书写新的辉煌。”高艺玲说。

如今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基地已成为集红色教育、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以及农、林、牧、治沙科技示范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观光旅游基地,每年有超过1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我参加了八天七夜的军旅研学,几天下来收获挺多的,不仅学会了独立自主,还在展览馆了解了女子民兵治沙连曾经和沙漠斗争的经历。我要学习她们敢于担当、持之以恒的精神,也要像她们一样爱护我们的环境,创造出属于我们的一片新绿。”学生尤梓然说。

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修引水渠35公里,种植900多亩畜草、420多亩花棒等沙生植物,种植经济林、彩叶林各300亩,栽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225亩……近50年来,昔日茫茫荒沙变为今日片片林区,是一手一土累积、一草一木相续的生命绿洲,更是400多名治沙姑娘用青春和汗水在大漠深处筑起的一座座绿色丰碑。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不仅是全国治沙造林的典型,也是延安精神见诸实践的重要成果、榆林治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连队先后荣获“新长征突击队”“绿化祖国突击队”“三八红旗单位”“治沙英雄女民兵连”“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单位”等23项省(军)级以上表彰。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深入挖掘榆林治沙故事,寻找榆林精神力量,创造性地实现党管武装和生态文明的灵魂碰撞,让治沙连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一张传承治沙精神、爱国主义教育的闪亮名片。”补浪河乡人民武装部部长刘虎平表示。


网络编辑:榆阳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