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疗教育 / 正文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重在管理好血脂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3-10-19 10:37 浏览次数: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患病率逐年增高,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疾病负担。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人群(包括儿童和青少年)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18岁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约35.6%,5.4%的儿童和青少年有高胆固醇血症(TC>5.2mmol/L)。而居民对血脂异常的知晓率(16.1%)、治疗率(14.5%)和控制率(6.8%)均处于较低水平,所以血脂管理刻不容缓。

◆ 认识一下人体血脂

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G)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TG。血脂不溶于水,必须与载脂蛋白(Apo)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溶于血液,运送至组织进行代谢。临床上血脂检测的常规项目为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利用TC减去HDL-C即可获得非HDL-C。许多大型医院也开展了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的检测。各血脂项目测定数值按国家标准单位为mmol/L(或g/L)。

血脂异常的分类比较复杂,常用的有病因分类和临床分类。按病因分类有原发性(遗传性)血脂异常、继发性(获得性)血脂异常。从临床角度出发,有高TC血症、高TG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HDL-C血症4类,比较实用的是临床分类。

◆ 血脂筛查的频率和检测

血脂筛查是提高血脂异常早期检出率和知晓率的有效方式。血脂筛查的频率和检测指标建议如下:

1.<40岁成年人每 2—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包括TC、LDL-C、HDL-C和TG,≥40岁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2.ASCVD 高危人群(参照ASCVD总体风险评估流程图)应根据个体化防治的需求进行血脂检测;3.在上述人群接受的血脂检测中,应至少包括1次Lp(a)的检测;4.血脂检测应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5.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先证者的一级和二级亲属均应进行血脂筛查,增加FH的早期检出率。

◆ 血脂检查的重点人群

1.有ASCVD病史者;2.存在多项ASCVD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人群;3.有早发CVD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ASCVD),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4.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 如何做到降脂达标

降脂治疗中首先推荐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度增加身体活动、控制体重、戒烟和限制饮酒等,其中合理膳食对血脂影响较大。关于ASCVD预防中的膳食推荐,一致认为要限制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的摄入,油脂摄入量每日20—25克,胆固醇在300毫克以下,增加水果、蔬菜、全谷薯类、膳食纤维及鱼类的摄入。

当生活方式干预不能达到降脂目标时,应考虑加用降脂药。他汀类药物是降胆固醇治疗的基础,推荐起始使用常规剂量或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对于他汀类药物不耐受者,可使用具有较好安全性的天然降脂药作为起始降脂治疗。当他汀类药物不能使LDL-C达标时,可联合使用非他汀类降脂药物,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PCSK9抑制剂。对于超高危患者,当基线LDL-C较高(未使用他汀类药物者,LDL-C≥4.9mmol/L;或服用他汀类药物者,LDL-C≥2.6mmol/L),预计他汀类药物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不能使LDL-C达标时,可考虑直接采用他汀类药物联合PCSK9抑制剂,以保证患者LDL-C早期快速达标。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降脂药物的选择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降脂治疗过程中需要随时监测,监测的目的是:1.观察是否达到降脂目标值;2.了解药物的潜在不良反应。对采取饮食控制等非药物治疗者,开始的3—6个月应复查血脂水平,如血脂控制达到建议目标值,则继续非药物治疗,但仍需每6个月至1年复查1次,长期达标者可每年复查1次。首次服用降脂药物者、应在用药4—6周内复查血脂、肝酶和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如血脂参数能达到目标值,且无药物不良反应,逐步改为每3—6个月复查1次。如治疗1—3个月后,血脂仍未达到目标值,需及时调整降脂药物剂量或种类或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脂药物。每当调整降脂药物种类或剂量时,都应在治疗4—6周内复查。生活方式干预和降脂药物治疗必须长期坚持,才能有更佳的临床获益,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网络编辑:榆阳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