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十二届杨凌农高会期间,榆阳“头雁”展区在区级展厅设置了208平方米的展位,采用“图文展板+视频展播+实物展示+数字交互”的多元形式,组织37家企业和“头雁”集中展示8大类40余种榆阳农特产品,全面呈现榆阳现代农业发展成效。


记者来到榆阳区“头雁”展区,只见现场人潮涌动。展台上,榆阳山地苹果、葡萄等果蔬类产品和榆阳牛肉、羊肉、鸵鸟肉等畜禽类产品,以及“鱼河大米”、小杂粮等粮油加工类产品琳琅满目,摆放整齐。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他们一边品尝特色农产品,一边听取介绍。展区还设置了柳编等非遗体验和农产品直播带货,全方位增强展览的互动性与实效性。

“这次农高会,我带来了榆阳的小米、绿豆、小杂粮等产品。榆阳南部山区生态优美,光照充足,且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小杂粮作物的生长。我们始终坚持用石磨制作的传统工艺,生产纯天然、绿色健康食品。我们希望能将榆阳的优质农产品带给全国各地的朋友们,让大家一起品尝。”榆林塞北古郡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勇说。

榆阳“头雁”展区不仅可以品尝到品类丰富的农产品,也向人们展示了在榆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下培育的新产品。在榆林海丰种业的展位前,负责人赵海君手持金灿灿的玉米棒,正热情地向围拢的咨询者介绍新培育的“海科19”玉米种。他轻轻掰开玉米棒,露出排列紧密的深黄色颗粒。
“今年农高会,我带来了‘海科19’玉米种,该品种具有棒子大、米质好、品质优等优点。今年在秋雨连绵的秋季,‘海科19’每亩地产量1500公斤,和原有的品种相比,每亩地增产150公斤左右,产值收入多300元左右。我想把培育的新品种带给广大种植户,让他们实现增产、增收。”赵海君说。

近年来,榆阳区加快构建 “4+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立足区情实际,深挖资源禀赋,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实施玉米增密度提单产项目30万亩,建成60个百亩示范点、24个千亩示范方、3个万亩示范片、4个吨粮镇、6个吨粮村,承担国家级科技支撑春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基地3000亩,走出一条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引领带动、政策措施有力的增粮之路。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榆阳区自2022年起,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校地全面合作关系,开展“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构建“头雁”培育“321+N”模式,着力提升“头雁”的产业发展能力和联农带农能力。三年来,榆阳区共培育325名“头雁”,实现全区317个行政村“一村一雁”全覆盖,不仅打造出“沙地上郡”公共品牌产业化联合体模式,培育出鱼河大米、榆阳米茶、榆阳土豆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还同步孵化出“沙盖妹”“康农优品”“好婆姨”“上河湖羊”等具有鲜明地域辨识度的榆阳农业品牌,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实践成果。
记者:周湘 王宏进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