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五日,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加工钛双极板(资料照片)。 记者 陈志涛摄
传统产业融入新兴产业,将打开怎样的发展新天地?
站在时代风口上,深耕钛产业20余年的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部材料”)决定加速布局氢能产业新赛道。
氢燃料电池是整个氢能产业链条的核心产品,而双极板是氢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之一。
“一块0.1毫米厚的钛双极板,能让氢燃料电池寿命翻4倍,成本降低40%。”西部材料氢能委员会主任刘咏说。瞅准钛材在氢能产业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西部材料这家老国企将钛加工优势延伸到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成为国内唯一掌握钛双极板全工序加工流程的企业。
近年来,西安市依托氢能产业基础和科研技术优势,推动氢能产业链蓄势崛起。2024年,全市氢能产业产值近30亿元。
塑造竞争新优势
续航时间3小时至10小时,能在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中稳定作业……8月20日,谈及自家产品,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世盈创”)副总经理聂小确信心满满:“我们的新型无人机克服了锂电池无人机续航时间短的劣势,能在高空巡检、应急救灾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氢能,正是无人机“一键升级”的关键。
聂小确介绍:“我们自研的氢能交通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使氢燃料电池转化效率最高达55%,同时无人机上搭载的Ⅳ型储氢瓶能为其提供充沛动力。”
“Ⅳ型储氢瓶起初应用于氢能重卡。我们与北京一家公司联合打造了全国首套车载供氢系统,其配套的Ⅳ型储氢瓶能让氢能重卡在续航达到800公里至1000公里的同时,减轻车身负载900多公斤。”聂小确说,经小型化改造,Ⅳ型储氢瓶同样适用于无人机。
这家公司所在的秦创原氢能产业创新聚集区依托完善的科创服务,吸引氢能企业加速集聚,构建起覆盖“制储加用”全产业链的发展生态。
“我们的产业链上游落地了3万吨制氢装置,中游建成了石墨烯固态储氢材料生产线,下游则是氢能重卡、公交、无人机等应用场景。”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产业园区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志超介绍,“这里已形成‘研发—制造—应用’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2024年总产值超12亿元。”
目前,西安市氢能产业链共引入、培育氢能企业120余家,数量占全省一半以上。
勇攀产业制高点
8月22日,记者在陕西旭氢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氢时代”)的生产车间看到,机械臂精准完成双极板装码垛、压装等工序。
“这是西北首条全自动化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由我们和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院士团队共同研发。”该公司研发总监代一帮说。
氢燃料电池电堆是氢能重卡的核心部件,约占氢能重卡总成本的30%,相关技术长期被外国公司垄断。
在企业一筹莫展之际,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及时伸出援手。
“院士团队专注于基础研究和性能提升,旭氢时代则专攻成果转化。双方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出‘1+1>2’的效能。”代一帮说。
2023年8月,“氢跃”一代堆发布,实现了陕西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及研发“零”的突破,推动电堆效率跻身国内先进行列。
“从75千瓦的一代堆,到正在研发的150千瓦三代堆,每一次技术迭代都离不开院士团队的帮助。”代一帮说,三代堆有望今年实现项目结题,投产后每年可满足1000台氢能重卡的需求。
从“一次握手”到“三次迭代”,闯关的传奇故事还在续写。
今年4月底,旭氢时代院士工作站获得授牌,成为陕西省氢能领域首个省级院士工作站。“通过院士工作站,我们将加强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深度链接,推动实现更多突破性进展。”代一帮说。
为推动氢能技术发展,西安市2024年成立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筹产业链技术资源,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让越来越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产业发展捷报频传:国内首套自主研发的桌面式连续有机液体储氢与放氢装置即将投产,全省首个PEM(质子交换膜)制氢—氢能热电联产示范项目落地投运……氢能产业已成为西安市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名片。
下好能源“先手棋”
今年4月,陕西首条氢能源公交线路在蒲城县开通。“15分钟左右可充满20公斤氢气,每100公里大约消耗4.5公斤氢气。与纯电动公交车相比,氢能源公交车续航更长。”蒲城县惠民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剑峰介绍。
氢能产品还加速走出国门。近日,西安企业质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首批出口澳大利亚的氢能重卡发车。“经大量测试验证,产品安全性、环保性、耐久性等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当地标准。”该公司国际部部长周晓伟说。
氢能产业链是陕西省工业重点产业链、西安市重点产业链之一。在陕西“一核引领,两轴联通,三心支撑”氢能产业布局下,西安正以领先之姿积极寻找站位,下好能源“先手棋”。
如今,随着氢能与城市交通、应急救援、景区漫游等生活场景深度融合,“未来能源”正加速走进现实。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下,氢能产业已成为古都西安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
“我们将积极培育氢能产业,加速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加快建成全国氢能科创之都、全国氢能装备及燃料电池产业集聚高地。”西安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侯燕妮 陈志涛)
(责编:王丽、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