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 正文

塞上珍馐 榆阳味道 | 小杂粮为乡村振兴“挑大梁”

来源:榆阳区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9-05 08:37 浏览次数:


在榆阳的广袤田野上,一颗颗饱满的杂粮谷物正经历着从“传统作物”到“健康产业”的蜕变。作为本土小杂粮加工领域的领军企业,榆林塞北古郡食品加工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升级和产业链整合,让小米、玉米、高粱等农作物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稀罕物”,更以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展销厅摆放着各类小杂粮农特产品


榆林塞北古郡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位于鱼河峁镇刘寨村,这里生态优美、景色秀丽,光照充足且昼夜温差大,自古以来就是小米、黑豆、玉米、绿豆等杂粮的优质生长地。小杂粮既是当地的传统食粮,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走进杂粮加工车间,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操作石磨碾米,一粒粒金黄的小米在经过石磨两次的碾压后便“新鲜出炉”,颗颗饱满、色泽诱人,经真空包装后就可以进行销售了。


“我们公司生产石碾小米、绿豆、高粱米、石磨玉米面粉、石磨小麦面粉等二十多种杂粮、面粉。我们坚持采用低温加工的传统工艺和石碾碾米、石磨磨面的加工方式,产出纯天然、无添加的绿色健康食品,让广大消费者真正品尝到陕北山区小杂粮的真、浓、醇。”榆林塞北古郡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勇介绍。


种植基地谷子长势喜人


初秋时节,一场秋雨刚过,在公司的种植基地,集中连片的谷子长势喜人,绿浪承载着沉甸甸的喜悦,一株株谷穗被颗粒饱满的籽粒压弯了腰,刘勇正在地里仔细查看谷子的长势情况。


“我们的农产品种植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通过流转800多亩土地进行种植;第二种是和农户进行订单式合作,种植谷子、高粱、玉米等,公司给农户统一供种、统一技术,以高出市场价格20%进行收购;第三种是对周边散户进行收购,经过加工包装后走向市场,产品年均销量5000吨左右,真正把榆阳南部山区的小杂粮销售到全国各地,同时还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刘勇说。


随后,刘勇又来到一家农户院落查看生猪的背膘厚度。这里是他们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寄养的生猪,其中有一部分即将出栏,刘勇告诉记者,这样的模式联农带农效果非常明显。


刘勇在杂粮生产车间查看小米加工情况


“我和农户进行寄养式的养殖,我提供小猪仔,用杂粮加工后的下脚料作为饲料,养殖周期为十二个月,这样能保障猪肉品质,还能增加农户收入,这种寄养式养殖户现在有四户,每户养殖二十多头猪,每年的销量还挺可观的。”刘勇说。


如今,刘勇的优质农产品已经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年均销售额约1300万元。正在建设的6000多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有面粉生产包装车间、杂粮生产包装车间、农产品原材料冷库、农产品成品冷库等,预计2026年可实现规模化生产。


刘勇查看产品包装


“下一步,我计划研发杂粮饼干、代餐粉等功能性食品,让小杂粮变成高附加值产品,研制加工出更加优质的农产品,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健康,让塞北古郡成为榆林小杂粮的‘金字招牌’。同时,我们也将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刘勇说。


记者:周湘 王宏进报道

网络编辑:榆阳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