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媒看榆阳 / 正文

榆林市榆阳区:文明实践有“四度” 润物有声传新风

来源:陕西科技传媒网 发布时间:2023-12-12 08:54 浏览次数:

近年来,榆阳区持续以阵地建设为抓手,以品牌建设为引领,以服务群众为根本,整合资源,“四度”齐发,特别探索打造了“榆小宣”“打平伙”这两个符合本土地域特色的实践项目,致力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群众身边的事,说百姓爱听的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


强化组织领导体系让文明实践增力度

榆阳区严格落实区委书记抓统筹,镇街党委书记抓协调,村(社区)支部书记抓落实的“三级书记抓成效”工作机制,构建起科学完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支撑体系。制定出台了全市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标准化建设方案》,在全区高标准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厅,在各乡镇、街道建成3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各行政村、社区建成40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了中心、所(站)全覆盖。


统筹文明实践阵地建设让文明实践见深度

榆阳区充分整合陕北民歌博物馆、夫子庙“六馆一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一条街、邓宝珊将军纪念馆等阵地资源,设立50余个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整合镇街道德大讲堂、矛盾调解室、文化广场等阵地资源,打造了124个“镇级文明实践基地”。整合村(社区)村史馆、农家书屋、村广播室等村级文化资源,打造了951个“村级文明实践基地”。在构建点多面广、功能完备的文明实践“服务圈”的基础上,遵循“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基本原则,把文明实践基地延伸到居民小区、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使群众无论是在家休息还是在田间干活,随时随地都能收听到“党的声音”。


培育和挖掘特色项目,让文明实践充满温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向深入,榆阳区精心打造“榆小宣”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吸纳了全区40余名优秀的宣讲人才,以集中宣讲的形式为主,在全区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点),开展传思想活动。截至目前,开展活动120余场,受益群众达5万余人次。

在这样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中,各辖区的一些专家教师、网红艺人也自发加入宣讲,为此榆阳区今年以来又探索出了“1+6+8”理论宣讲模式,即成立了一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组建了“草根”“小网红”“大喇叭”“红领巾”“银发”“流动”等6支理论宣讲小分队,创新了8种理论宣讲模式,包括“田间课堂”“红色课堂”“墙根课堂”“学生课堂”“板凳课堂”“槐树课堂”“庭院课堂”“银发课堂”,让文明实践更贴合群众需求,更有温度。

“打平伙”在陕北传统方言中译为大家一起聚餐,吃完后AA制付款,意义在于巩固友谊、增进了解,解开疙瘩、调解纠纷。为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榆阳区利用重要节日、乡镇集市等时间节点,紧贴群众需求,以“打平伙、听理论、学思想、改陋习”为活动主题,在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或文明实践广场搭好舞台、摆上桌椅,组织群众通过自费分享各类丰收果实等形式吸引群众、聚集人气。期间组织专家学者、党员干部、模范好人为群众宣传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方针政策和惠民利民政策,组织土专家、民间艺人、乡贤人士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移风易俗、法律法规、科技科普等内容。目前已经在全区范围内组织了6次大型的“打平伙·树新风”活动,吸引上千名群众主动参与。


大力营造宣传氛围让文明实践拓广度

为了营造浓厚的文明实践氛围,榆阳区推广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进一步深化“供单、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五单”模式,让群众动动手指就能把文明实践送到家门口。全力打造“文明榆阳”公众号,专题开辟文明动态、好人点赞专栏,《四大品牌项目奏响文明榆阳“最强音”》等多篇报道在精神文明网、精神文明报刊播,“拴正人家”“榆小宣”“打平伙”等品牌项目相继获得省市区各类优秀奖项,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

“下一步,榆阳区将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持续精准发力,以润物有声的方式和实实在在的成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榆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何剑波表示。


网络编辑:榆阳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