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民宿让游客在田园风光中邂逅“诗和远方”,农家美食、乡土陈设透露着浓浓的黄土风情,麻黄梁镇黄土地质公园则串联起分布着多种业态的伙场庭院经济示范带……
这些,都是榆阳区把发展伙场庭院经济和培育农文旅融合新业态相结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榆阳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总目标,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让群众在家门口致富”目标,创新发展伙场庭院经济,因地制宜探索宜居、宜业、宜游三条路径。
品农家美食、赏田园风光、住窑洞民宿、寻栖心之所……走进榆阳区青云镇郑家川村,一处处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窑洞院落别具一格,房前屋后或绿意盎然、或花团锦簇,沿着缓坡石径漫步而行,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2021年起,郑家川村大力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废弃的旧窑洞以每孔400元至500元的价格流转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村集体统一流转+集体一体打造+经营户经营”的模式,按照“传承陕北风俗、留住老家记忆、体验田园生活、实现农旅康养度假”的思路,全力打造体验型民宿。
“目前,我村已经打造了35个院落308孔窑洞,通过盘活闲置的资源发展庭院经济,不仅吸引了大量人才回乡发展,还吸引了社会资本、资金的投资,给村民直接带来的流转收益接近100万元,吸纳就业岗位300多个。”郑家川村党支部书记郑志雄表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村民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致富门路,已经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家门口实现持续的收益。
今年48岁的马俊花就在红灯笼民宿打杂。“现在不仅有7孔窑洞的流转收入,还有每个月打工的收入,经济收入比较稳定,日子越过越红火!”马俊花说。
与此同时,青云镇尤家湾村也将废弃窑洞作为激活庭院经济的主阵地、突破口,通过招商引资,吸纳投资主体,推出黄土人家、拾光草堂等农旅融合项目,让老窑洞焕发新气象。
在尤家湾村黄土人家窑洞大院,一排排整洁精致的窑洞坐落于山坳里,院落里放置的石碾、石磨、石槽等器具,墙面上火红的辣椒串、金灿灿的玉米棒,木质窗格上的红窗花,屋内书法字画、大火炕、老物件……扑面而来的黄土气息,让人很难相信这些窑洞曾经闲置了37年。
从小在窑洞里长大的雷壮是有乡土情结的。在外创业成功后,他回到榆林创办了黄土人家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18年和尤家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租赁了44孔废弃窑洞,开始打造以陕北民俗文化为主的窑洞大院民宿,同步发展庭院经济,不仅提升了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也助推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留住了乡思乡愁,促进了乡风文明。
“我们通过生产、生态、生活三结合,持续完善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以原汁原味的乡村氛围为主题,还原了陕北黄土人家的原始风貌,已建成陕北窑洞特色餐饮480平方米、窑洞民宿320平方米,并将这里打造成集垂钓、餐饮、娱乐、采摘、儿童游乐于一体的田园经济体。”雷壮介绍,下一步,黄土人家还将在发展庭院经济的政策推动下,打造民俗博物馆,进一步让提升人居环境与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有效结合。
和黄土人家窑洞大院几步之遥的拾光草堂则将废旧窑洞改造为新中式风格。当阳光洒满院落,绿树红墙,环境清幽,新老建筑在保持原始肌理的基础上自然更迭,主营的中餐、火锅、茶道颇受年轻游客的青睐。
“近年来,我村先后引进黄土人家团队、拾光草堂集团公司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开发出特色餐饮、休闲农居、田园采摘、茶道香道等多种业态,2022年为村集体带来近30万元收入,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元,让小庭院成为产业发展‘聚宝棚’,让庭院经济成为乡村振兴新的支撑点和引爆点,让尤家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尤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尤海飞说。
“伙场+种养”“伙场+采摘”“庭院+康养”“庭院+民宿”……广袤的榆阳大地上不断涌现出多种模式的发展路径,业态繁多的伙场庭院经济正在成为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2022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47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8.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