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基层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县区级文艺工作团肩负着传承地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与推动文化发展的关键使命。近年来,榆阳区文艺工作团锚定“市内领先、陕西一流、全国知名”的目标,不断传承创新秦腔与陕北特色文化,雕琢文艺精品,以惠民演出筑牢根基,以拓展市场为奋进方向,走出一条传统艺术与现代需求融合的创新之路。
沃土深耕:淬炼文艺劲旅
当晨曦漫过榆林老街的梅花楼,秦腔的苍劲与民乐的婉转在此交融。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建筑,见证了一个县级剧团半个世纪的蝶变。自1971年成立以来,榆阳区文艺工作团已发展为集创演研展于一体的综合性文艺团体。
2016年起,剧团以“一年三功”严训体系锤炼队伍,实施“送出去、请进来”人才培养策略,先后选派50余名演员外出深造,同时邀请业内专家授课,提升综合实力。2024年,剧团投入千万元升级梅花小剧场,配备专业级舞美设备,目前已形成近百人的专业团队,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演员占比超40%。
破茧成蝶:唤醒文化基因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当经典剧目《兰花花》以合唱、歌舞剧、音乐组曲等多种形态在升级后的梅花小剧场精彩亮相,台下掌声雷动,观众惊喜不已。这正是榆阳区文艺工作团“一戏多态”创作哲学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剧团潜心打磨艺术精品,先后排演秦腔、歌舞剧、话剧、儿童剧等不同种类的原创剧,推出《我的榆林小曲》《沙海春秋》《榆林往事》《神话黑龙潭》等10余部口碑佳作,改编《三请樊梨花》《窦娥冤》等经典名剧,加强对碗碗腔、道情等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以多样化艺术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实现文艺工作团在艺术创作与演出领域的全方位跨越发展。
每年3月至10月演出季,剧团深入乡村,累计送戏下乡超万场,惠及观众两千余万人次;开展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1100余次,服务群众超10万人。2019年,打造的梅花小戏台每周五常态化演出,涵盖秦腔、说书、民歌、小品等多种形式。目前,已成功举办180余场,成为彰显榆林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形象的靓丽名片。
跨界融合:拓宽艺术边界
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合作重组“陕北民歌合唱队”,推动艺术水准跃升;连续三年选派专家赴全市中小学校传授戏曲与民乐技艺,累计授课380课时、演出40余场;与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定向培养32名学员,储备新生力量;成立地方戏曲传习所,举办50余期“百姓课堂”培训班,培育戏曲爱好者2000余人……近年来,榆阳区文艺工作团不断拓展合作空间,拓宽艺术传播之路。
此外,还成立榆阳区专家工作站(文艺分站),广聚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等领域资深专家、学者,先后邀请50余位全国、省级专家学者和梅花奖演员授课指导,受益人数达200余人次。推动专家与本地、本团人才协同创作,深挖榆阳文化富矿,催生剧本、音乐、戏曲、话剧等多元佳作,增强文化交流,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载誉前行:续写文脉新章
从“零经费”到年投入百万,从区级舞台到亮相省级盛会,榆阳区文艺工作团以奋斗之姿,蹚出了一条传统艺术团体创新发展的破局之路,为县域文化繁荣注入强劲活力,并以多项中省市荣誉见证实力。
此外,榆阳区文艺工作团还积极投身各类公益演出活动,连续7年参与“大美榆阳”系列活动,连续5年承担“榆阳区春晚”导演工作,成为区域文化标杆。在“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中勇挑重担,精心组建的榆阳区秧歌队于2022年至2025年连续登场,并在2024年、2025年全国秧歌展演中斩获最佳表演奖,成为活动亮点。该团还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中阿青年友好大使榆林行等活动中精彩亮相,其演出备受市民青睐,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传播。如今,榆阳区文艺工作团已稳稳扎根于榆阳乃至榆林的宣传文化主阵地,成为不可或缺的文艺劲旅,持续为地方文化繁荣与形象塑造贡献重要力量。
通讯员:陈世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