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布,一根线,经过巧手打造后便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刺绣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作为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爱苹用一针一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图案设计,都富有地方特色,让刺绣艺术在新时代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月26日,记者走进王爱苹的刺绣工坊,眼前顿时一亮,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无论是柜台摆放还是墙上陈列的各色刺绣样品,都令人惊叹不已。憨态可掬的虎头鞋、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鞋垫、活灵活现的卡通人物摆件,还有精致的手链、耳饰、手包、服饰等,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作品从选料到刺绣,再到成品,每一件作品都经过精心设计,不仅展现了非遗刺绣的独特魅力,更凝聚了王爱苹多年来的心血与智慧。
“在我小时候看到母亲在鞋上、衣服上绣花,感觉很新奇,所以受她的影响,我喜欢上了刺绣。我把爱好一下子做成了事业,一做就是三十几年,最开始做的都是一些传统的图案,比如枕头、被单。后来,为了满足当下大众的喜爱,我又进行了创新改良,做了一些年轻人比较喜欢的现代风格,比如摆台、挂件等刺绣。”王爱苹说。
纤纤玉手轻巧翻飞,五彩丝线交织穿梭。从艺30余年的王爱苹始终如一,在自己潜心制作的基础上,坚持将这门古老的手工技艺传承发扬。她不仅自己钻研技艺,还悉心教授徒弟,将刺绣的精髓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在她的工坊里,徒弟们围坐在一起,一针一线地学习刺绣技艺,王爱苹耐心地指导他们,从针法的运用到色彩的搭配,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我接触刺绣完全是因为喜欢,之前自己尝试着做,后来就跟着王老师学习,一做就是十年。刺绣不仅锻炼了我的耐心,也提升了我的创造水平。今年刚好是蛇年,我又跟着王老师做了一个蛇的刺绣图案,做好以后感觉很有成就感。”王爱苹徒弟党霞说。
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项目以其独特的针法和浓郁的地方特色闻名,其针法细腻多变,既有传统的平针、套针,也有创新的立体刺绣技法。作品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色彩鲜艳、图案生动,既反映出陕北妇女淳朴、善良、厚道的传统美德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刺绣工艺,也展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传承这项非遗项目,我定期开设公益手工刺绣编织培训,教授刺绣技艺,希望能培养出更多的刺绣人才。同时,我在学校里带刺绣社团课,在社区里教授刺绣编织手艺,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榆阳区的非遗项目、喜欢上我们的非遗刺绣。今后,我将在保持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榆阳区刺绣项目与现代服饰、家居装饰等相结合,开发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产品。”王爱苹说。
记者:王欣 田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