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正文

古时雄关漫道 今朝动能澎湃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3-12-25 20:33 浏览次数:

北国风光,万里雪飘。长城蜿蜒,锦龙腾跃。

长城,见证了古老民族的沧桑巨变。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嘉峪关考察时强调:“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进入新时代,中华儿女正以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在长城脚下的广袤大地上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从精神标识到文旅IP


经历时代变化、跨越山川水陆,长城承载中华文明历史脉络,凝聚民族精神。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中,“长城+”让静默千年的文物讲述“何以中国”的新时代故事。

自北京城东北绕至西北,长城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主线全长约445公里的“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串联起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五大展示区,辐射联动了八达岭长城景区、居庸关长城、慕田峪长城、黄花城水长城、司马台长城等30余个优质旅游景区。

2023年10月26日,游客在北京慕田峪长城游览。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鼓声阵阵、舞步翩翩,原创舞台剧《长城筑梦》在八达岭长城景区上演。“延庆以文化赋能新业态,促进八达岭‘长城之夜’等品牌活动提级增效,开发‘长城礼物’文创产品,让长城文化‘活’起来,文旅消费热起来。”北京市延庆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红寰说。

这是2023年12月18日拍摄的雪后北京八达岭长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刘宇摄)

从参观到体验,从演艺到文创,从守护文物到搭建场景……古老长城正变得可观、可感、可亲。当人们能从一段段墙体、一座座烽火台中读懂民族记忆与精神气度,长城也成为文旅发展的金字招牌。

2023年3月29日,游客在北京黄花城水长城游玩。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背靠锥子山长城的辽宁省绥中县西沟村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当地发展旅游业后,纷至沓来的游客为这个百年古村注入生机。

巡护完长城的西沟村长城保护员叶德岐回到自家开的农家乐,顾不上休息立刻开始打扫卫生。“长城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美,来我们村的游客也全年不断。”生意好的时候,叶德岐家一年能赚上十五六万元。

守护、发展长城是沿线人民自觉的行动。2021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出台,长城沿线15个省区市将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协同探索新时代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

在辽宁,九门口长城开启夜游模式,灯光秀、水幕电影等特色活动精彩纷呈;在陕西,红石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一期工程)长城博物馆主体已建设完成,4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建筑与不远处的镇北台相呼应;在新疆,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今年4月建成开放,截至12月初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

2023年6月30日,游客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九门口长城景区观看水幕电影。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守护长城,就是守护民族精神的根脉;讲好长城故事,就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薪火。”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考古和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建华说。


从苦寒边塞到宜居之地


长城所在之处,多为古时边塞苦寒之地,风急、水寒,烟尘漫天。如今,长城旧貌换新颜,如一条绿色纽带贯穿东西,成为绿水青山的宜居之地。

陕西省榆林市红山之上,镇北台自明万历年间矗立至今。自下仰望,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登台远眺,融融绿意自白雪下透出。

陕西省榆林市北郊的镇北台见证着毛乌素沙地由黄变绿的逆转和榆林城的变迁(2021年9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解放初期,榆林市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林木覆盖率只有0.9%,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历经70多年坚持不懈的治沙造林,全市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让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大大推进。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过去的镇北台四周黄沙浩瀚。背靠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饱受风沙之苦的榆林人民,从20世纪50年代在政府引导下开始造林治沙、修复生态。

经过70余年努力,2360万亩葱郁林海缚住滚滚黄沙,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榆林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

“我喜欢到镇北台走一走,看周围景色随四季变化。”榆林市长城学会会长段云飞说,从前古人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筑起长城,如今长城沿线人民矢志不渝地创造绿色奇迹。

从渤海之滨、黄土高原到河西走廊,长城沿线绿色版图不断扩大。披上绿装的长城,见证了一个个村庄的发展与蝶变。

陕西省吴起县长城镇,因明长城穿境而过得名。近年来,当地立足生态改善带来的农业资源优势,提出“涧地粮蔬、山地药果、库坝鱼蟹、场户牛羊”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胡萝卜、南瓜等特色经济作物,走上了一条生态富民、产业增收的乡村振兴路子。

据了解,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未来,长城沿线各类文物和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将进一步串联、激活、优化,一幅人文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

河北省迁西县八面峰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迁西段)长城生态文旅集群项目正在施工建设。迁西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揣建良说:“我们计划打造文化体验、休闲度假、自然康养、滨水温泉、农业研学五大核心业态,更宏伟的目标是建成京津冀自然度假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振兴样板示范项目。”


从能源富集地到产业创新区


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历久弥新的长城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美好生活而努力、为高质量发展而拼搏。

顺长城蜿蜒西行,抵达陕北大地。在明长城常乐堡以北的陕西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里几乎看不到煤炭的踪迹。“公司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实现煤炭生产清洁高效。”公司董事长雷亚军说,“我们正在开发工业旅游,产煤不见煤,矿区变景区,正是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写照。”

陕西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所处的榆林市曾是九边重镇之一。榆林市发改委副主任马宏革说,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之一,榆林正探索一条绿色、高效、低碳的能源化工高质量发展之路。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43.65亿元,人均GDP达18.08万元。

夜幕时分的曹家滩智慧矿山(2021年10月12日摄)。曹家滩智慧矿山通过建设智慧化矿山系统,使矿井生产流程实现智能化,提高了开采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不只是榆林,长城沿线的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均是能源富集之地,技术创新成果多地开花,在交流协作、携手攻关中,不断提高产业含“新”量、含“绿”量,释放能源行业新质生产力。

长城精神,在巍峨建筑之中,在万里画卷之外,各地以创新方式讲述着长城故事,让长城精神薪火相传,在新时代展现新活力。

网络编辑:榆阳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