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神文明 / 正文

崇文路街道:“合伙共治”让社区资源“活”起来

来源:榆阳区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8-28 09:46 浏览次数: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关乎民生福祉与社会和谐。近年来,榆阳区崇文路街道以创新破题,探索出“合伙共治”基层治理新路径,尤其在城乡接合部的葡萄园社区,通过“双线六链合伙共治”机制,成功破解了乱停车、污水倒灌、诉求无门等治理难题,让曾经的治理“僵局”蝶变为共建共享的“幸福图景”。

“葡萄园”协商议事现场

走进如今的葡萄园社区,平整的柏油路连通着整洁的巷道,消防隔离桩规范着停车秩序,背街小巷里15盏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便民市场内摊位整齐、秩序井然。这个地处榆林城区西北部的城乡接合部社区,曾因流动人口多、基础设施薄弱、资源整合困难陷入治理困境:坑洼路面雨天积满泥水,污水倒灌漫过居民院墙,乱停的车辆堵塞出入口,甚至电线杆立在小区通道旁,居民出行举步维艰。

辖区居民在社区文化广场打太极

“以前小区门口乱停车,出口还有个电线杆,出行实在不方便。现在设置了消防隔离桩,电线杆也移走了,出行方便了,心里也敞亮了。”葡萄园社区居民曹元甲说。

社区的华丽蜕变,源于崇文路街道打造的“双线六链合伙共治”机制这把“金钥匙”。“双线”筑基,为治理架起“连心桥”。“党建引领线”纵向贯通,新建的流动党员驿站让23名“口袋党员”重新找到组织,党组织的旗帜飘扬在老旧小区改造现场、矛盾调解一线;“治理服务线”横向扩能,司法、公安等专业力量下沉网格,“五社联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两代表一委员”联络站化身“民意直通车”,再加上“葡萄藤”走访、“葡萄园”议事等接地气的载体,网格员像藤蔓般扎根家家户户,居民围坐议事、诉求有处可寻,真正实现“心里话有人听、烦心事有人管”。

“公益合伙人”深入社区开展义诊服务

“六链”合伙,将各方力量拧成共治“一股绳”。188名党员组成“党员先锋链”,政策宣传、矛盾调解随叫随到,一年来化解邻里纠纷46起。82名“五级五长”串起“五长服务链”,成为24小时在线的“家门口服务员”。

“我负责的片区有50多户居民,平时没事的时候我会定期入户走访,了解居民需求,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看到辖区内居民们和谐共处,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葡萄园社区巷道长余涛艳说。

居民在社区享受免费拔罐服务

此外,13家共建单位通过“双报到响应链”带着清单、方案下沉,真金白银投入民生改善;“公益参与链”上,企业与社会组织依托“微心愿”平台,将义诊、法律咨询送到居民家门口;“新业态赋能链”牵手技能学校,开展面点、直播等培训,500余人学到新本领;“居民自治链”更显活力,居民发挥修水管、理电路的一技之长提供低偿服务,停车难、楼道堆物等“家门口难题”在邻里互助中迎刃而解。

“我们通过强化党建引领线,新建流动党员驿站,推动党组织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全覆盖。同时,延伸治理服务线,整合司法、公安等职能部门资源,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葡萄园社区党支部书记艾静静说。

资源“活”了,社区更暖了。曾经“各扫门前雪”的邻居,如今组队参与环境整治、调解纠纷,87人的志愿服务队成为社区最活跃的身影,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从“提不起劲”变为“主动靠前”,共建共享的氛围日益浓厚。

“未来,崇文路街道将继续深化‘合伙共治’模式。一方面,进一步挖掘和整合辖区内各类资源,联合更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居民成为社区‘合伙人’,扩充治理力量。另一方面,完善合作机制,通过定期沟通、联合议事等,提升协同治理效率。同时,广泛收集民情民意,精准对接居民需求与‘合伙人’服务。持续推动多方在环境整治、养老服务、文化建设等领域发力,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崇文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叶武利说。


记者:王丹丹 刘亮亮报道

网络编辑:榆阳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