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菌菇,大产业。近年来,榆阳区锚定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将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不断推动产业从小规模散户养殖逐步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场种植模式转型。如今,从田间大棚到智能厂房,一朵朵鲜嫩菌菇在黄土高原上“绽放”,不仅撑起了农户的“钱袋子”,更激活了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
工人正在整理打包新鲜的平菇
8月1日,记者走进榆林市榆阳区玉福祥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温室种植大棚内一排排菌袋整齐排列,饱满厚实的平菇从菌袋中簇拥而出,长势喜人。眼下正值生产旺季,工人们穿梭在菌架间,忙着采摘、分拣、装筐,将新鲜的平菇快速整理打包,以每斤3元的价格远销外地。据了解,该合作社主要栽培平菇,有2010、696、丰平1号、650四个优良品种,共建成5个标准化温室种植大棚,每棚可放置12000~15000个菌袋,棚均产量达3.5万斤以上,每棚年收益6万至8万元。
“我们合作社采取‘农业种植、食用菌平菇栽培、沼气能源’的清洁农业循环模式,利用大田玉米采收后脱粒的玉米芯,经过晾干、粉碎,与麸皮、白灰等混合做成平菇栽培料。同时将废弃的菌棒倒入沼气池,经过发酵产生‘三沼’,沼气可用作取暖、做饭、照明,沼液和沼渣的一部分与农家肥混合后形成优质肥料,另一部分搅拌到栽培料中用作新的栽培袋料,既解决了菌棒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污染问题,又实现了生态循环。”榆林市榆阳区玉福祥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建飞说。
玉福祥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查看平菇生长情况
在榆阳区农垦总公司马合农场食用菌接种室内,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将灭菌后的菌袋传送至接种室,随后将培育成的金耳母种制作成液体,精准注入菌袋中,整个流程在严格的无菌环境下进行,高效且规范。步入金耳智能化出菇室,层层叠叠的菌架如梯田般整齐排布,架上的金耳饱满圆润,通体金黄,工作人员穿梭在菌架之间,仔细观察金耳的生长状态,自动化控温、保湿设备精准运作,为菌菇生长提供最优环境。
马合农场食用菌接种室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金耳接种
“金耳制袋经过121摄氏度的高温灭菌后进入实验室,再由百万级的新风过滤后开始接种,接种后放置在智能化的养菌室里,经过30天的通风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控制后进入智能化出菇房,最终实现成功生长并成熟采收。”榆阳区农垦总公司马合农场食用菌园区负责人王锐说。
近年来,榆阳区农垦总公司马合农场精心设置菌袋生产区、养菌区、大棚种植区、智能化出菇厂房四个区域,通过食用菌菌种制作、养菌、出菇等各环节,成功构建起食用菌全链条生产体系,实现年产香菇80万袋、平菇和双孢菇20万袋,自身培植的金耳月产1万袋。其中,香菇菌棒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成功出口至韩国,受到国外消费者的认可。
“近年来,农场主动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和‘一荤一素一菌’的健康饮食理念,引进先进的技术,培养自己的技术团队,打造食用菌基地300亩。去年以来,农场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引进神木市菌盛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榆林李宏百菌园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共同经营,现种植金耳、香菇、平菇、双孢菇。”榆阳区农垦总公司马合农场场长常维刚介绍,下一步,农场将及时引进食用菌种植菌类,向合作社、农民提供优质菌袋和种植技术。同时,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合作,加快食用菌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岗位,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进而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乡村振兴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马合农场工作人员正在采摘金耳
从传统平菇种植到特色金耳培育,从“靠天吃饭”的单一种植到“科技护航”的全链条生产,榆阳区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逐渐形成“企业+农场+职工”“经营主体+农户”、农户分散经营三种产业发展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截至目前,全区设施食用菌种植面积287.9亩,食用菌菌棒栽培总量218万袋,产量达764.65吨,产值约1756.08万元。
马合农场养菌室内金耳长势喜人
“下一步,我区将在科技研发上加大投入,建设专业的食用菌研究室,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提升菌种培育水平,攻克种植难题。同时,强化产业帮扶与推广,为农户和企业提供优质菌棒,安排技术人员进行全程指导与培训,以示范项目带动更多群众参与,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榆阳区园艺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万艳梅说。
记者:王欣 刘亮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