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居住的才智巷建起来20多年了,好多电线一直就没更换过,有一次下雨,电线连电,火花打得满墙都是,幸好当时跟前有人,及时拉了电闸。”李阿姨回忆起当时的一幕仍然心有余悸。然而,如今走进崇文路街道的平房片区,曾经蛛网密布、隐患丛生的老旧线路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新管线与安全电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街道一声“安全哨”,集结多方力量,精准破解了困扰居民多年的用电安全顽疾。
01“哨声”响起:
安全隐患成街道“集结号”
今年春天,辖区内平房区接连发生的两起电路老化引发火灾,为公共安全敲响了刺耳的警钟。面对这一棘手的民生安全问题,崇文路街道迅速启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街道将“老旧电路改造”锁定为必须解决的“关键小事”,吹响了“安全集结哨”。如何有效整合资源、精准破题?街道创新运用“两级调研机制”,从党工委书记到社区书记,层层下沉,深入24个平房片区的8000多个院落,挨家挨户倾听诉求、摸排实情,将居民的担忧和改造意愿精准收集上来,为“报到”部门提供了详实的“任务清单”。
02“部门”报到:
协同联动解民忧
哨声就是命令。针对调研中居民反映的核心顾虑和改造的技术复杂性,崇文路街道充分发挥“吹哨人”的统筹协调作用。街道负责人化身“总协调员”,多次组织专题协调会,精准“点将”:街道首先“点哨”电力部门。榆林供电公司迅速“报到”,派出专业团队进行现场勘查、风险评估,并提供技术标准和改造方案的专业支撑。其次资源整合:链接“双报到”单位各自优势给予资金支持,并积极与区级相关部门沟通,寻求政策支持。最后创新破题:在街道的牵头协调下,经过多轮会商,最终创新性地形成了“居民出料、政府出工、电力兜底”的改造方案:居民只需承担材料费用,施工人工费由街道链接“双报到”单位支持,电表外的主线路改造升级则由供电局负责实施。这一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居民负担和参与门槛。
03惠民落地:
“报到”效能点燃改造热情
“本来嫌麻烦,房子租着更不想掏钱收拾,”房东王大姐坦言,“没想到街道一‘吹哨’,电力和政府部门都动起来了,政策和服务送到了家门口,工人直接上门施工,我只买材料就行,这实惠看得见摸得着,当然支持!”专业施工保障了工程质量和安全,街道和社区的细致组织确保了工程有序推进,极大地激发了居民的改造热情。
面对部分等待拆迁或安全意识薄弱的居民,社区“五级五长”和“双报到”党员组成的红色网格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厌其烦地上门动员,用真实火灾案例现身说法,耐心细致化解抵触情绪。“是社区干部一次又一次动员,给我们看那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才让我意识到安全不是儿戏。”一位最初不愿改造的居民指着如今整齐安全的线路感慨,“你看现在改得多好,室外还给我留了一个充电插座,方便多了。街道这‘哨’吹得及时,部门‘报到’也真给力!”
04旧貌新颜筑平安:
“吹哨报到”赢民心
从才智巷到整个崇文路街道,现在这场由街道“吹哨”发起、部门高效“报到”、多方协同联动的老旧电路改造攻坚战,成功整治了24个平房片区覆盖8000余院落的安全隐患。它远不只是一次电路改造,更是“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在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提升民生福祉效能的一次生动实践。崇文路街道用行动证明:最扎实的安全感,就藏在这样一声关切民生的“哨响”和闻哨而动、为民解忧的“报到”里。
通讯员:李艳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