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治建设 / 正文

能源重镇 绿色涌动——榆林加快建设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纪实

来源:榆阳区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10-20 09:28 浏览次数:

能源重镇榆林,正在涌动着绿色发展的潮流。

在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一块块煤炭“由黑变白”,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在中试试验基地,一项项新成果、新技术正在被“放大”,与产业化“链接”;在试验田里,由煤矸石转化的生态土壤,正在培育出新鲜的蔬菜……

    煤炭的“七十二变” 

榆林是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2024年,榆林原煤产量6.2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3%。

如何更好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榆林的选择是从全产业链出发,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让一块煤实现“七十二变”,成为乙醇、塑料、纺织品、氢能原料等高附加值产品。


国能榆林化工厂区全景(10月13日摄)。 通讯员 刘家硕摄


10月13日,走进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能榆林化工”),展台上透明罐子里的白色颗粒引人关注。“这些都是由煤炭转化而成的塑料颗粒。”国能榆林化工规划发展部主管刘彤解释。

作为一家拥有“国家队”背景的煤化工企业,国能榆林化工承担着煤炭清洁转化和化工新材料研发的重任,是榆林促进煤化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参与者。

“我们的产品主要有两条工艺路线,一条是以煤为原料,气化为甲醇,再将甲醇转化为烯烃,通过聚合工艺生产出聚乙烯和聚丙烯,就是大家常见的塑料。”刘彤介绍,“还有一条是将煤转化为乙二醇。这个产品可用于防冻剂、清洁剂。”

近年来,国能榆林化工以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产学研用”合作力度,探索现代煤化工发展的新路径、新材料、新工艺,相关成果不断涌现——

自主研发国内首套甲醇制烯烃产品气中二氧化碳脱除项目;

在煤化工废水处理领域成功应用国内首套低温临界冷冻加真空热法分盐技术;

……

今年7月,国能榆林化工承担的“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中国煤炭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被评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推进了煤化工与新能源绿色协同发展。

在能效方面,国能榆林化工的表现同样优秀。“去年,我们获得‘陕西省2024年度重点用能行业省级能效标杆企业’称号,此前,还被评为2022年度水效领跑者标杆企业(煤制烯烃)。”国能榆林化工安全环保监察部节能环保主管高向旗说。

不仅是国能榆林化工,在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全球规模最大的18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从开工到满负荷运行仅29个月,就以全国1/5的产能贡献了1/3的产量;在陕西榆能精细化工材料有限公司,100万吨/年高端化学品新材料项目加速建设,助力榆林煤化工产业链进一步延伸,环氧丙烷、丙烯酸乳液、聚醚用减水剂等10余种化工产品将填补西部市场空白。

近年来,榆林围绕能源化工产业,深度拓展产业链上下游,目前已构建煤炭分质利用、煤制甲醇—烯烃及下游、煤制芳烃—乙二醇—聚酯、煤制油、煤基高端化工、氯碱化工等6条产业链。

    科技的创新突破    

2023年10月18日,创建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批复。

近年来,榆林以创建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加强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探索“基础研究+中试试验+产业示范”全周期技术创新模式。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榆林创新院”)等一批科教融合平台在此落地。

10月11日,记者走进榆林创新院的工艺放大平台多种反应器工艺验证中试平台,映入眼帘的是各类反应器及公辅配套设施,金属的光泽在灯光下熠熠流转。工程师们在交错纵横的银色管道之间来回穿梭,认真检查和调试,为下一项中试试验做好开车准备。

“工艺放大平台是我们创新院的特色平台,旨在解决从实验室小试到工业化应用之间的问题——中试放大问题,降低产业化风险。”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工作人员王靖博介绍,“工艺放大平台在建设过程中注重选用通用型的设备,为公辅配套条件中涉及温度、压力、流量等控制单元的负荷预留了较为充足的余量。若有试验需要,只需更换核心反应器,连接好公辅配套设施,便可开展试验。”


榆林化学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一期工程现场(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榆林创新院2022年8月投用以来,累计科研立项69项,已形成科技成果14项,涵盖氢能储能、煤化工下游、人工智能等领域。

其中,成功转化的金属镁冶炼烟气精准脱硝技术使脱硝成本降至每吨镁80元至90元,较传统技术节省设备投资70%、运营成本80%。尤其通过协同处置含氨废水,日处理量达20吨,形成“以废治废”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环保与效益双赢。

近年来,榆林始终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推动能源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该市突破合成气一步法制低碳烯烃等10项关键核心技术,拥有全球全国首台(套)技术、装备28个。

    发展的绿色之路    

10月11日,在位于榆阳区的陕西省碳基固废资源化利用中试基地,试验田里一片翠绿,一棵棵大白菜长势旺盛。谁能想到,种植这些大白菜所用的生态土壤,是由煤矸石转化而来的!

榆林煤炭开采量巨大,煤矸石年产量6000多万吨,大量堆积的煤矸石是沉重的“环境包袱”。如何绿色、高效地处理煤矸石,成为榆林亟须解决的问题。

此背景下,陕西省碳基固废资源化利用中试基地承担起万吨级煤矸石分质利用制备生态功能土关键技术中试示范项目。在这里,煤矸石作为主要原料,通过“分级分质——微生物降解耦合全量利用耦合技术”,可精准转化为硬质骨料以及低阶煤等产品。

“基地突破了技术瓶颈,成功将煤矸石等煤基固废转化为生态修复的‘利器’,相关产品可用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林业生态修复、防沙治沙等领域,为榆林乃至全国的煤矸石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提供可适用的样板。”榆林中科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仕梅说。

去年,榆林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纳入全市“五大攻坚战”,围绕建材、矿井充填(矿坑回填)、高值利用及跨产业链接等方向,累计新建投运22个固废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新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能力2190万吨/年。

绿色,始终是榆林的发展底色。

走进榆横工业园区,一辆满载液态二氧化碳的槽罐车正从榆林城投佰盛二氧化碳综合利用项目厂区缓缓驶出。这些产品的原料是中煤陕西公司煤化工项目工业尾气中的二氧化碳。高碳排放在这里变为财富。

“煤化工项目的工业尾气通过管道输送至此,经过预冷、压缩、深度脱硫、低温液化精馏提纯等环节,最终变为高附加值的液态二氧化碳。”榆林城投佰盛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夏园介绍,相关产品可满足工业级、高纯工业级、食品级等不同标准要求,比如做化肥原料,或是给碳酸饮料加气泡。

近年来,榆林立足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链条完整、捕集成本低等优势,加速推进技术攻关,扎实高效推动相关产业规模化发展。截至目前,榆林已形成每年115万吨的二氧化碳捕集能力,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接下来,榆林将坚持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能源强国建设的大局出发,系统推进煤、油、气、可再生能源等多能融合发展,着力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和新能源规模化应用水平,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上加快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群众新闻记者 王晨曦 苏欣雨)

访谈 | 从“能源之城”到“国家样板”

访谈嘉宾: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科技与规划发展部经理 武东升

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卢巍

问:如何激活现代煤化工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

武东升:激活新质生产力是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引擎,关键在于转变思维,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具体而言:

一是企业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鼓励在全公司开展技术革新工作。例如,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榆林化学”)2024年共推进技术革新28项,累计降低蒸汽消耗每小时300吨以上,实现公司余热、余压及能量的梯级高效利用。

二是链条重构,培育“绿色新业态”。我们不再满足于生产基础化学品,而是向下游延伸,向“新能源、新材料”赛道进军。例如,利用煤化工产品生产电池电解液、高端工程塑料、可降解材料等,实现从燃料到材料的价值跃迁,并通过多能耦合与碳捕集利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

三是生态聚合,构建“协同新平台”。我们致力于开放合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共同体,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最终目标是将榆林从传统的能源基地,升级为技术领先、产业集群、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创新策源地。

问:如何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更好利用榆林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

武东升:榆林化学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二期工程已启动。该项目以甲醇制烯烃为主线,对烯烃进行深加工,延伸发展烯烃系高附加值材料,推动煤化工从传统燃料向高端材料延伸。在绿色化上,榆林化学在神木市和佳县分别规划建设100MW风电项目和150MW风电项目,同时利用公司180万吨/年乙二醇工程部分屋面、停车位及空闲地面等,规划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通过“风”“光”并济,澎湃绿色动能;在智能化上,榆林化学建设5G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实现了“黑屏操作”、智能巡检等智能化突破,大幅提升了安全与效率。这一系列实践,为传统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综合性借鉴方案。

未来,关键在于推动煤炭从燃料向原料的根本性转变,通过集聚优质资源、完善要素配套,构建一个产业链完整、产品丰富、上下游协同的优势产业集群。

问:能源革命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系统性的创新生态革命。作为科研机构,如何链接顶尖科研资源与榆林本地企业、产业需求?

卢巍: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榆林创新院”)在链接中国科学院顶尖科研资源与榆林本地企业、产业需求方面,扮演着“战略桥梁”与“创新枢纽”的角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战略对接的“高位桥梁”。作为陕西省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的实体平台,榆林创新院将国家“双碳”目标、能源安全战略与榆林“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产业转型需求紧密结合,推动中国科学院相关技术在榆林落地。

二是技术转化的“中试枢纽”。榆林创新院建成工艺放大平台、分析测试平台等,弥补高校、科研院所在安全、环保、设备等方面的中试短板,降低技术熟化成本与风险。围绕榆林煤化工、氢能、储能等产业需求,设立能源革命科技专项基金,支持中试类、示范类项目,如低温氨分解制氢、氢化镁储氢、煤基特种燃料等。

三是产业需求的“翻译器”与“应答机”。通过“企业出题、院所答题”机制,我们组织“三进一带”活动,邀请本地企业参与项目评审,促使科研项目与本地产业升级直接相关。针对榆林煤化工下游延伸、氢能耦合、CCUS等领域,引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工程热物理所等的技术团队,开展联合攻关,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

四是创新生态的“系统集成者”。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包干制”等科研管理机制,榆林创新院赋予团队人财物自主权,激发科研活力,形成“技术研发—中试放大—产业示范—反哺科研”闭环,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无边界转化生态。(群众新闻记者 王晨曦 马腾)

短评 | 以创新之笔绘就能源革命新画卷

当黑色煤炭化为洁白颗粒,当科技成果与产业加速链接,当工业固废孕育翠绿菜畦、碳排放由“包袱”变为“财富”——能源重镇榆林,正以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走出一条依托能源而非依赖能源、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榆林深刻把握“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以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全力贯通“基础研究—中试试验—产业示范”的创新链条。从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让煤化工与新能源“握手”耦合,到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搭建平台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再到陕西省碳基固废资源化利用中试基地将煤矸石“点石成金”为生态功能土,无不彰显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磅礴力量。创新,正是榆林从传统能源基地向现代能源之城变革的底气所在。

在“双碳”目标下,榆林将环境压力转化为转型动力,系统性推进全产业链的清洁低碳化。无论是煤化工企业竞相追逐能效“领跑者”,还是将CCUS技术作为新兴产业加速布局,都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高碳产业的低碳化、零碳化发展,不仅是责任,更是机遇。

榆林致力于推动能源体系从“单一”走向“多元”。煤炭的“七十二变”延伸了价值链,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耦合探索了新模式,多能融合发展构建了新格局。榆林正从“能源输出地”向“能源技术策源地和绿色产品供给地”跃升。

能源工业,绿潮涌动。榆林的探索不仅关乎一域,更对同类地区具有示范意义。继续强化创新驱动,深化绿色变革,榆林将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能源强国建设的征程中,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苏欣雨)

链接

为扎实推进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榆林印发《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从27个方面提出96项具体工作任务。出台西部地区首个中试基地管理办法——《榆横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中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并结合实施情况进行了修订完善。配套出台《支持榆横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引进、金融支持等方面对中试及示范基地提出全方位的支持政策。

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榆林印发《榆林市“十四五”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榆林市支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试行)》《榆林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规范性文件,建成投运工业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十四五”以来,榆林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初步统计2024年综合利用率达56%以上,较“十三五”末增加28个百分点。


来源:群众新闻客户端

网络编辑:榆阳区融媒体中心